我与中医药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8-19
点击:5473次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来源:骨一科
作者:余锡明

  也许是得益于家传正骨的缘故吧,打记事起就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童年时对中医药的印象,或许有着几分好奇,可能更多的还是恐惧。好奇的是那些外伤脱臼的人,当他(她)们带着各种复杂的表情和姿势找到我家后,经外公或母亲的手轻轻地一牵一捏,当即喜笑颜开、活动如常;恐惧的是在接骨的过程中病人常常表现出来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夹板固定肢体后的各种奇怪形状。

  七九年夏,因母亲病故,父亲让我高中辍学顶职到县医院做了一名中药学徒,那时的我正处在青春的叛逆期,一直对放弃高考参加工作而心存芥蒂,所以三年下来,虽经师傅们的指点,认识了药屉中几百味中药饮片的外形,但对于药物的性能却无以了解;在中药炮制过程中虽也见识了“滴水成珠”现象,却没能掌握丸散膏丹的制作方法。现在回想起来未免有些遗憾。

  八二年,医院领导考虑到我年轻,平时也爱看书,遂送我到安徽中医学院骨伤科和推拿科进修,当我穿上白大褂跟着带教老师坐在门诊出诊时,这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医学是那样的一无所知,战战兢兢,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吃过晚饭,发现同寝室的其他进修生都在默默地看书,而我却一本医学方面的书都没有,顿觉羞愧难当,一口气跑到四牌楼,看见书店还没有关门,赶紧买了一本中医骨伤科学和一本推拿学回来,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自学历程。八七年,芜湖中医药学校开办了职工班,医院又将我送去学习,使我得以真正地接受了三年系统的中医药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所以在零零年考入安徽医科大学成人大专函授班,零五年,又参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远程学习,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终于在零八年拿到了专升本的文凭。如今我已经被评为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在县医院里先后担任过门诊部主任、骨一科副主任、康复科主任、骨二科技术顾问等职。

  回顾四十多年的行医生涯,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葱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中医专科医师,说不清是因中医药的缘分还是偏爱,其实中医药早就成为了我生命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虽然从事的是骨科临床,但对那些没有明显手术指征的慢性颈肩腰腿痛或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我还是喜欢用中药汤剂治疗;对一些长干骨骨折的病人也是先试行手法整复,尽量避免开刀。这其中虽然有因中医治疗收费低廉的困扰和后继乏人的焦虑,但更多的却是减轻患者的负担和避免患者手术痛苦而带来的喜悦。

  今年底,我就要退休了,想想恐怕这也只是离开了原单位而已,中医药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浸入到了我的骨子里,这必将会使我退而不休,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