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握话筒,一手按电话键,181...11嘟...嘟...嘟,“喂,您好!请问您是吴某某吗?”“是的,你是哪个?”“吴大哥好!我是宿松县人民医院会诊转诊中心工作人员,还记得吗?前期我们推荐您在我院行胃部手术,现在在家还好吗?吃饭睡觉恢复得怎么样?”“哦,是你们呐,好得很好得很。”“恢复得好,那就好。吃东西尽量软一点稀一点,要清淡易消化,少吃多餐,平日在门口附近多转转,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适量活动活动,天气好就多晒晒太阳。”“好喂好喂,真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好人!当初多亏你们不厌其烦坚持做工作留我在家里医院手术,省了一大笔钱不说,还方便很多。回家了还不忘打电话过来问候,县人民医院服务真好!多谢哦。”“不客气,记得定期来复查啊。”“嗯嗯,谢谢关心!”
“周先生,本次放疗后感觉怎么样?”“总的感觉不错!尤其是睡眠,特别香!每天睡到自然醒,人也很精神,只是目前吃东西胃口差一点。”“哦,食欲不振是放疗后的正常反应,弄点可口的饭菜吃吃,注意营养均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少去人多的地方,适量活动,记得按时来做下一次放疗。”“好的好的,谢谢提醒,我会按时过去”。
年过七旬体貌清瘦的袁某也是一位胃恶性肿瘤患者,当时家属是含着泪来中心办理转诊手续的。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一时六神无主的家属想去上级医院寻求诊治,我们也非常理解!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评估,经过我们耐心宣传政策、县内县外费用对比、推介省级专家等一系列操作,最后欣然选择留在本院行手术治疗。随访过程中满意地说吃饭、活动、睡觉都可以,恢复得非常好!每天还骑车到处逛呢。“袁叔,悠着点啊,注意循序渐进,回头去你家喝茶。”我打趣说。“好哇,欢迎欢迎,来吃河水煮河鱼。”他也满怀诚意发出邀请。
年近五十岁正值壮年的陈某,是家里的顶梁柱,系一位多年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腹型肥胖患者,在我院诊治方案拟行安装支架。但患者家属再三考虑风险因素,执意要求去省外医院就医,逐来中心办理转诊。经了解情况后,我们与患者进行深度交流,一遍又一遍详细解读省内省外就医政策的差异性,并引荐去安徽省级医院就诊,同时主动与省级医院专家进行联系、对接、安排。术后一月随访,告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合理,适量纤维,每餐六七分饱,多饮水,戒烟酒,适量轻微活动,活动量循序渐进,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和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来院复查等等。患者非常感激我的这次引荐,高兴地说用钱不多,比省外费用少很多,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非常满意治疗效果及我们的服务!听到电话那端患者声音洪亮,情绪价值满格,明显感受到了患者溢于言表的感激之情,心中些许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无论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还是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格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都强调了良好有效沟通在医务工作中的重要性。我将一如既往在党员示范岗位上,始终牢记:“患者的健康,是我们永远的追求”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康复为己任,说好每一句话,办好每一件事,宣传好每一次新政策,服务好每一位患者,用耐心、细心、爱心、真诚、共情、同理心传递和赋予温暖与力量,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
无需华丽的语言,一声问候,一句叮咛,一问一答,健康在传播,温暖在流淌,我想这就是医患之间最好的模样。(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