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发病率连年攀升,肠癌早筛的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21-10-15
点击:5859次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结肠直肠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2015年报告显示结直肠癌在中国新发病例38万,死亡19万,2020年全球癌症大数据报告显示结直肠癌在中国新发病例56万,死亡29万,在前十位的癌症中分别占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的第二名和第五名,还在以年均4%-5%的速度递增!

  数据显示,总人口只占全球总人数17%的中国,直肠癌患者在全球的占比却达到了惊人的31%!更有专家预测说,不久的将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可能超过肺癌及胃癌,成为新的癌症之王。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一般建议超过40岁的人,都应该进行检查。如果是高危人群,则应该更早去做检查, 例如:

  1. 直系亲属中有患结直肠癌的;
  2. 有过肠道腺瘤、癌症史的患者;
  3.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 曾经切除胆囊的患者;
  5. 有过盆腔放疗史的患者;
  6. 长期精神抑郁、长期熬夜、喜欢高脂高蛋白饮食的人群;

7.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疲倦和虚弱感明显;

8.有慢性腹泻、顽固性便秘、大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异常、腹痛、腹胀、腹部不明肿块的人群;

9.原因不明的便血或有粪便潜血阳性;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

 一、大便隐血定量试验

大便隐血定量试验是当今大肠癌筛查中使用最广泛的一项试验。它主要通过检测大便中有无肉眼不可见的少量出血,进而筛出那些可能患有大肠癌的人。大便隐血试验快速简单、经济、无痛,但是敏感性较低,而且其它疾病也可以引起大便隐血阳性,如痔疮、结肠息肉和结肠炎均可引起大便隐血阳性,也就是说它的特异性较差。

免疫法粪便隐血检测(FI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结直肠癌筛查手段,已被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多国列为推荐的肠癌筛查手段,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多地的结直肠肿瘤早期筛查专家意见中被推荐。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不受饮食和药物的干扰,因此结果更加准确。定量FIT更是能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加推荐。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推荐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一次FIT。

 二、粪便钙卫蛋白和便隐血定量联合检测筛查肠癌

粪便钙卫蛋白(FC)是一种肠道炎症指标,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的 FC 水平显著高于非结直肠癌患者,且FC水平随着结直肠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升高。FC检测能从炎症方面弥补便隐血敏感性和异性低的问题,在今年《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显示,联合应用 FC 和便潜血检测可将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提高至92%,阴性预测值提高至95%,意味着对于FC和便潜血均阴性的患者,可基本排除结直肠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结肠镜检查,并且降低整体诊疗费用。